冬天冬眠的小动物有:松鼠、蛇、青蛙、蟾蜍、亚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极熊、蜗牛、鳄鱼、刺猬、乌龟、蝙蝠、黄蜂、睡鼠等。冬眠是一些动物在冬季时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让自己的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
蛇
蛇是最为典型也是最为常见的冬眠的动物,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到7~8℃或以下时,蛇就开始选择高燥地带的洞穴、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期。
青蛙
青蛙跟蛇都是冷血动物,它们的灵敏度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到了冬天由于太冷它们几乎丧失捕食的能力。
熊类
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的熊有冬眠现象,而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冬眠时间可持续4~5个月,在冬眠过程中如果被惊动它会立即苏醒,偶然也会出洞活动。
乌龟
乌龟为变温动物。水温降到10℃以下时,即静卧水底淤泥或有覆盖物的松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从11月到次年4月初,当水温上升到15℃时,出穴活动,水温18℃~20℃开始摄食。
蝙蝠
蝙蝠也是冬眠的。它在山洞里用后足的尖爪攀住石缝,头朝下悬在空中,一“吊”就是半年。
(一)是冬眠:比如,蛇、青蛙、乌龟、刺猬等。冬天一到,它们就会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度过寒冷的冬天。对于昆虫类,可依种类的不同,分别选择卵、幼虫、蛹、成虫的某一个阶段进行越冬。
(二)候鸟选择迁徙。如某些野鸭、大雁、家燕、杜鹃等。它们在冬天到来之前,会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候鸟的迁徒方式也不一样,大雁是白天飞,晚上睡,燕子是晚上飞,白天睡。
(三)原地过冬。有些小动物,会事先储备好食物过冬,如小蚂蚁,蜜蜂、小松鼠等。
(四)树木用落叶的方法过冬。冬天许多树木,用落叶的办法过冬,叶子落了可减少水分的蒸发。许多草本植物枯死了,但留下了种子,种子落在泥土中,不怕寒冷,第二年又长成了一株植物。还有些植物,是用地下茎和根过冬的。
冬眠的小动物有松鼠、蛇、青蛙、蟾蜍、亚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极熊、蜗牛、鳄鱼、刺猬、乌龟、蝙蝠、黄蜂、睡鼠。
1、睡鼠
睡鼠是冬眠时间最长的动物,一年中的春季、深秋以及冬季大约9个月时间里,睡鼠都处于冬眠的状态。冬眠中不吃不动,呼吸几乎停止,身体变得僵硬,外界的任何声音都不能吵醒它们。它们一生中四分之三的世界都在睡觉。
2、松鼠
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看过,松鼠到了冬天就会备好食物,用干草把洞封起来,抱着毛茸茸的长尾取暖,开始冬眠,等到天气暖和后再出来。
3、蛇
所有种类的蛇都会冬眠,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蛇就会进入冬眠状态。以这个温度来看,蛇一般在秋天就开始冬眠了。
4、青蛙
青蛙是两栖动物,也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变冷,它们的体温也会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青蛙就钻进泥土里,不吃不动,处于睡眠状态,以此来躲避严寒。
5、蟾蜍
蟾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癞蛤蟆,相比青蛙体型更大,而且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并且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
等到第二天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会结束冬眠,是冬眠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需要冬眠的小动物有以下三类:
第一种、蛇及蛙等两栖爬虫类的冬眠,其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体温跟着下降而进入冬眠状态,己无法进行调节。
第二种、松鼠等动物其体温于平时保持恒温性,在进行冬眠时,可将自己体温下降到接近环境周围之温度,但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其体温维持在5℃上下。
第三种、熊类,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但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在严谨的分类下应该是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冬眠的哺乳动物能够利用特殊因子来控制神经荷尔蒙系统调节器官的代谢状态。
诱发因素
冬眠的诱发因素是些外在因素,如环境温度的下降和秋季食物短缺。但一些专家认为,逐渐缩短的白昼是一种冬眠信号,它会导致一些内在因素的改变,如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生物钟的调节。
生物钟看来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如脂肪贮存和为冬眠作准备。还有正待研究的关于冬眠地点高浓度二氧化碳的麻醉作用,可能也是冬眠的诱发因素。环境温度的升高和代谢产物的积聚可能都是觉醒信号。
会冬眠的小动物有蛇类、蜥蜴类、龟类、蛙类、非洲肺鱼等。
1、蛇类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蛇的活动与季节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从春末到冬初这一段时间为蛇类的活动期,是蛇摄食和繁殖的时期。
冬季气温较低,蛇一般就在干燥向阳的洞穴、树洞或岩石缝隙中冬眠。冬眠是蛇类对低温条件的一种适应,也是蛇类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一种遗传特性。蛇类的冬眠并非一段睡眠时期,而是直接由低温导致的蛰伏状态。
2、蜥蜴类
蜥蜴俗称四脚蛇、蛇舅母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属于冷血爬虫类,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
很大部分的蜥蜴生活在热带和次热带,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0度,基本上就死亡了,不存在冬眠。少部分温带原生的蜥蜴可以冬眠,可以多铺点沙石和干草枯叶,放在室内温度较稳定(不能放在经常开空调或暖气的温度剧烈变化的地方),环境较安静的地方即可。
3、龟类
龟鳖目俗称龟,其所有成员,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龟是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温带种类冬季蛰伏(冬眠),热带种类炎热时期蛰伏(夏眠)。
4、蛙类
蛙类是指青蛙、蟾蜍等没有尾巴的两栖动物,在分类上是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
蛙类(如黑斑蛙)冬眠,通常是隐藏在树根、石块、洞穴或土层中,也有的(如大蟾蜍、中国林蛙)沉入河、湖底的淤泥中冬眠。
5、非洲肺鱼
非洲肺鱼生活在淡水中,除了以鳃呼吸外,还能以鳔代肺呼吸,即使是在枯水时期,它们钻入淤泥之中进行夏眠,眠期可达数月之久。但有时间的限制。肺鱼之所以能在水外生活,正如它的名字所显示的,它可以用肺来呼吸。
冬眠的小动物有蛇、蛙、松鼠、熊、极地松鼠、栗鼠、欧洲睡鼠、金仓鼠、蝙蝠、刺猬、乌龟等。
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的但被调节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是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这种定义不包括变温有机体对环境温度下降而发生被动反应时的季节性或昼夜的蛰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冬眠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入眠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
冬眠的阶段详解
1、入眠
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2、深眠
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
3、出眠
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
上一篇:逆城镇化的原因
下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发表评论